小书包

繁体版 简体版
小书包 > 红楼之纵横四海 > 第0280章 温都拉盟约

第0280章 温都拉盟约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经过一番研究,制定了对付四大部落的战略。

这个战略分三步走。

第一步是先礼后兵,实际上就是舆论战。

第二部是对四大部落进行经济惩罚。包括经济制裁和技术封锁。

第三步,就是军事打击。

目前,在总兵力上,四大部落的数目是远远超过卜奎的兵力的,所以,把这招放在最后。

这既是为了争取准备时间,也是向四大部落示弱,借此麻痹他们。

一枝花几个人回来后,就呆在军营里,不准外出。对外宣称,就说他们几个到四大部落出使,现在还没回来。又四处散布是腊梅花把几个人扔到草原上喂狼了云云。

目的就是占据道德高地。

但是,光有这一点,还是远远不够的。最为有利的杀手锏,还是《温都拉盟约》。

《温都拉盟约》,是一百多年前大德王朝初建时,由朝廷跟温都拉草原上的各个部落签订的盟约。

南温都拉草原的四大部落和北温都拉草原上的鞑靼等各个部落,都是这个盟约的签约方。

盟约的主要内容是:各个部落归顺朝廷,承认他们是大德王朝的顺民。大德王朝族则为他们提供安全保护,并在经济上对各个草原部落提供帮助。

在必要的时候,朝廷有权在草原上设立州县制度,在草原上驻军,派驻官员进行治理,并且收税。

这一条是个基础,从法理上确定了温都拉草原的土地和居民都归大德王朝所有。

草原各个部落的主要义务则有:头人每两年入帝都朝拜一次并且纳贡,承担朝廷在卜奎驻军的一半军费,各个部落的头人,必须经过朝廷的册封,才能取得合法的地位和继承权。

这个《温都拉盟约》,当初被刻成几块石碑,分立在卜奎和草原各处。

直到今天,在都司衙门前,那块石碑还立在那里。

在南温都拉草原靠近温都拉山的神山上,至今也还立着这样一块石碑。

只是因为年代久远,已经基本上没有人关注了。石碑已经被树木杂草掩盖了。

即便是如今各个部落的部众,都很少有人知道,还有《温都拉盟约》这回事了。

盟约签订后,由于天下太平,朝廷缩减军队,就没在温都拉草原上驻军,

当时的温都拉草原,刚刚经历战乱,急需休养生息。加上朝廷财政紧张,所以,设立州县,派驻文官和收税的条款也没有实行。

不仅如此,太祖皇帝还下旨免去了各个部落二十年的纳贡义务和卜奎的驻军费用。

但是,盟约的部分条款,还是被执行了。

朝廷对于草原部落的经济支持条款,就一直在执行。这些条款的标志,就是朝廷每年都给予草原部落一定配额的铁、茶叶、香料等战略物质,以及通商方便和技术支持。

技术支持的标志,就是允许内地的工匠进入,把技术带进草原。

在头二十年中,朝拜制度和册封制度,也得到了草原部落的遵守。

之所以得到遵守,主要还是在于经济利益的驱动。

朝廷对于他们前去朝拜的赏赐,是很大方的,每次自己带去一点礼物,都会得到远远超过礼物价值的赏赐。

所以,那个时候,虽然规定是两年朝拜一次,但是,这些部落几乎是每年都去朝拜的,目的就是为了多得到朝廷的赏赐。

过了二十年之后,太祖皇帝驾崩,那些老一代的头人们也渐渐离世,朝廷对于温都拉草原的关注也越来越少。

历代的宁古塔将军,或者是缺乏远见,或者是精力所限,对于卜奎的关注都越来越少了。对于温都拉草原的各个部落,更是几乎视而不见了。只要他们不来惹麻烦,也就懒得搭理他们了。

起初,在卜奎驻军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监视和震慑温都拉草原的。但是,随着卜奎成为流人的流放地,卜奎的功能也逐渐转变了。渐渐地变成了对于流人的管理机构。

而它的主要定位——监视和震慑温都拉草原的功能,则逐渐淡化了。

最近七八十年来,温都拉草原上的各个部落,几乎忘了还有盟约这件事了。

朝拜制度形同虚设,也没人去帝都朝拜了。各个部落的头人交替,只是自己抢到手就算数了,根本就不把朝廷册封这个程序放在眼里了。

纳贡和收税,他们根本就没有这个意识。至于设立州县和朝廷驻军,就更是甭想了。卜奎的官兵到了草原,他们都敢打,遑论其他?

所以,这七八十年以来,除了朝廷一直在履行对于草原的经济支持以外,《温都拉盟约》的其他对朝廷有利的条款,从来就没有被执行过。

反倒是朝廷对于他们的支持条款,一直被他们单方面的强调着,已经被他们视为自己的一项天然权力了。

杨林手里拿着一张纸进来了。

“怎么样,杨典史,算出来了吗?”

贾珉问道。

其他人也很好奇,都想知道,这些年来,四大部落到底欠朝廷多少纳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