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书包

繁体版 简体版
小书包 > 考古大玩家 > 第四十六章 【重大意外事件】(上)

第四十六章 【重大意外事件】(上)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按历史记载,两周墓葬上面是封土,再一层是夯土,再下一层是木炭,木炭和白泥膏下面就是墓室。

发现木炭,就证明距离墓室很接近了。

之所以精雕细琢,是因为要了解到地层的堆积情况,确定早晚关系,先挖晚的,后挖早的,按原貌揭露遗迹,寻找到当时地面的原貌,还可以了解到墓口的高度。

为什么要看到当时的原貌?在原貌揭露后,假如发现两个墓葬间有一条路,那么这两个墓葬间就有了紧密的联系。比如说一个房子通过一条路连着一个菜窖,那么就可以推测出,这个菜窖就是这个房子主人的。

仅仅在时间和工作强度方面,就要把考古和挖宝区分开很远的距离。

盗墓的目的很单一,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用最直接的办法把墓里的东西一扫而空就是胜利。

而考古需要的是最大可能获取信息。考古队要按层位发掘所有探方墓口上文化层,暴露墓口,拍摄探方全景照后,打掉隔梁,然后将每座墓葬下挖30厘米,对墓葬进行统一测量绘图、未来有条件还要航拍、编号,再按计划有步骤地发掘单个墓葬。

如果能够找到给填土打夯的夯窝,还可以推测古人用的是什么打夯工具,铁的、木头的还是石头的。使用工具就是推断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信息。如果这个墓地遭到破坏性盗挖,很多信息就无法复原,更谈不上追溯历史,还原。

考古现场,央视记者正在采访刘老。

刘老站在墓坑上方,对镜头道:“我们现在的墓葬考古发掘就是一个逆程序。古人怎么埋下去的我们倒着来做。程序不能乱,乱了任何一点,所有的数据都得推翻。所以,我们有句行话,考古挖掘如绣花。”

记者问,“我听到有人说希望进行室内发掘,室内和室外又什么区别呢?”

“区别太大。一些不容易现场考古保存的器物比如漆木器、锡器在室内都有好的办法保护。”刘老感概道:“在野外考古,好多事情做不来,比如说,古人下葬的时候肯定都是穿着衣服的,不会光着身子,东周文献就明确记载着墓主人不止穿一套衣服,多的甚至会穿19套衣服。应该还有被子褥子,即使年岁长久腐烂了,也会留下细微的迹象或者碎片,虽然我们现在只能看到墓主人的骨架,但其肌肉在腐朽的过程中,穿在身上的衣服也肯定粘附在了骨架上。”

“从理论上讲,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应该是能鉴别出衣服的材质,可是,这些东西野外都没有条件保护,刮风下雨等等情况既不允许做太细的工作,也会形成破坏。如果在室内,想做多长时间都可以,各种仪器都在手边,随时可以取样化验。考古能不能发现是一回事,发现了能不能保护才是难题。”

记者很犀利的追问,“不能在这个工地建一个封闭大房子对工地进行保护,主要是因为经费问题吗?”

刘老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有经费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重视不够,我们在宣传方面的力度不大……”

这时,墓坑下传来声音,“鼎……看到青铜鼎了!”

刘老第一时间踩着扶梯下到墓坑。记者也跟着下去。

几台摄像机对着墓坑进行拍摄。

除了省市两级电视台是择日录播考古发掘节目外,央视破天荒的进行现场直播。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个土铜、陶、漆木、玉、原始青瓷等各类质地的西周文物出现在镜头里。

当木炭和白泥膏被小心翼翼分拨开来,一个大型墓室出现在众人眼里。

特别是一个个青铜鼎出土时,场外传来一声声欢呼。

“三个鼎……”

“五个……”

“七个……”

“八个鼎了,天啦!”

“第九鼎!”记者拿着话筒,激动的高喊,“天子九鼎,毋庸置疑,这就是周天子王陵,是我国考古史上最重大的发现之一。”

墓坑下,白宾站在硕大的第九鼎面前,神情激动。但他还是没有忘乎所以,他在记者的提示下,邀请刘老和他一起做出举鼎庆祝的动作。

刘老推脱不过,他只得接过学生递过来的棉纱劳保手套,迈步朝第九鼎走去。

全场鸦雀无声,甚至连呼吸声都没有,只听到呼呼的风声和衣服吹拂的声响。

摄像机发出“沙沙”的细微声。

“现在,鉴证奇迹的时刻到来了……”记者声音激颤。

然而,就在这个被历史记忆的重要时刻,一道身影蓦然冲出警戒线,在众人目瞪口呆中,飞快顺着梯子下爬,高声呼喊,“小心,不能接触这道鼎。”

在场的人都懵了。

白宾脸色铁青。

刘老一脸疑虑。

电视台记者纵然应变能力超强,亦愣在当场。

倒是摄像师立刻转移镜头方向,冲着冲下墓坑的顾为西怒喊,“混蛋,这可是现场直播?谁让他冲出来的,你们是怎么做警戒工作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