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书包

繁体版 简体版
小书包 > 兴唐 > 第四百四十二章 沙河多丽

第四百四十二章 沙河多丽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这有点不好办了。

去年冬天起,他一直在江南,站在局外,反而看得真切。皇后动用了什么力量对付雍王的?几乎没有,只是个人智慧的闪光。要么摆上台面的力量,是朝中拜于她裙下的大臣。可大多数人忘记了,还有两股力量。那么多外戚,到了京城,基本上很老实的,可这些外戚真老实了?

只不过是武则天压制,所以一个个装老实人。

还有呢,一支更重要的力量一直没有真正走出前台,北门学士!

皇后将那个段夫庆的证据掌握在手中,李贤注定是一只小寒蝉了。皇上就是没有这个药,也活不了多久。现在争的是谁来做黄雀,而不是做螳螂。许多人疏忽了狄仁杰的胆量。

后来史学家吕思勉评议武则天用人,周兴来俊臣之流没有入评,他们是武则天的道具,用完了是准备杀掉的,所以不算。最末一等是如阎朝隐之流,不知人间羞耻。第三等如娄师德、杨再思,以谀媚容悦保全自身。第二等如李昭德,只知忿戾。最好的大臣,只有二人,狄仁杰与魏元忠,昧死要利,知进不知退之徒也。

也就是二人为了理想,为了心中目标,不知生死,俺非要这么干,大不了伟大的女皇陛下,你将我的头颅割去,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一语中的。

这二人肯定是忠臣,但是胆子也贼大。

也不能蛮干,最少得有证据,现在让狄仁杰审问,也能立即将明崇俨动机审问出来,莫要忘记了,明崇俨手下还有一大群小虾米,全部让狄仁杰不惜花费了重金,死死地盯住。可翻出来,有何作用,皇上不知医理,皇后不知医理,顶多将明崇俨杀死罢了。

那么只有两条出路,让明崇俨喂皇上小丸子,本来身体不好,这一喂,皇上也没有多长时间好活。但狄仁杰不准备这么做,第一这样等于是明崇俨谋害皇帝,自己知情不报,太子心肠不恶,倒台可以,自己坐看他父亲被人害死,恐怕太子也未必开心。而且明崇俨知药理,也不想看到皇帝英年早逝,肯定有所救,时间又会拖上三两年,但时间不能再拖!再一拖,戴相公、张相公肯定不行了,朝堂会被皇后真正掌控。

第二,还就是原来的办法,搜罗明崇俨的证据,外面的证据好办。主要是内宫的证据,内宫一定发生了什么,不然明崇俨不可能研究这个药出来,是喂皇帝的。只要找出内宫发生的经过,就可以将这件丑闻翻出来,利益最大化。

狄仁杰在苦思冥想,李治这几天恢复雄风,越发刚气,准备打新罗。

有大臣进谏,李治大怒:“朕不能忍。”

李治是因为病,后期发生了重大的失误,但绝不会后面一代接着一代的软蛋。

本来在高丽半岛,唐朝经过了多少将士牺牲,多少场浴血奋战,才好不容易得到了汉江以北大部,以及西南百济地区,现在因为吐蕃压力,不得不退让一下。好了,就象儿子说的,这一群棒槌们,不知天高地厚,一下子将大同江以南的地区全部侵吞下来,使平壤成为了边关。忍一忍,就当作没有看到,可居然连倭国的使者都敢杀。

吐蕃国家大,慢慢打,你一个小新罗掺合什么?

从台面上,也到了出手时候,青海撤出大军,有了财力,还有了棉衣,可以延长在寒冷作战的时间。

劝没有用,可这时候发生了一件事,张文瓘终于一病不起。

对两个宰相,李治一直很喜欢的,一个是戴至德,有才干,可不争,不言,一个诚实的长者。一个是张文瓘,用法持平,同样低调处理了许多国家大事。就象这几年,国家发生了许多事,多起灾害,边关告急,国家却是平稳发展,百姓不乱,这两位长者功不可没。

因此,这些年,戴张二人一直居于宰辅。

亲自来看望,张文瓘要起来见礼,让李治拦下。

张文瓘说道:“臣快要不行了。”

“张卿,朕一定会派最好的御医替你诊断。”

“不用,臣的身体臣清楚,只是请陛听臣几言。”

“张卿请说。”

“新罗虽失礼,可陛下,你要知道,龙朔三年,倭国天智天皇以援助百济为名,派两万七千大军向新罗发起进攻,只是因为刘相公在白江口一战,大败了倭军。倭国才意识到我朝军队的强大,海军的强大,害怕我朝派海军,也去攻打倭国。所以才变得老实起来。昔日,臣同殿下谈过,他就说过这两个国家,新罗人是棒槌,顽强不要脸,不可信。倭国更是不要脸,阴险之徒。新罗杀使,是因为旧仇。他们二国相争,由他们争去,陛下不要插手,方为上策。不信,殿下对军事善长,陛下可写信到青海垂询,来回只是一月有余。再说,青海未平,不知道什么时候大战又将开始。西域动向不明。若是再战新罗,国家负担沉重。假如青海大战与西域战事爆发,国家如何自处?又或者国家又有灾害发生,国家又如何自处?”

看了看李治的脸色,知道没有完全说服,只好又说道:“陛下,还记得隋朝一事?倭国派使到中原,宣称,倭国地处日出之地,乃天皇。我们中原居日落之地,乃皇子。猖獗如此,有何友善可言?”

这一句话终于击中李治的要害,他称天皇,让皇后称天后,也是受了这个倭国影响,你们是天皇,俺只是一个皇帝,岂不成了咱的老子?

“还有臣,有一事,一直想说。”

“张卿,请说。”

“陛下,这是最好的年代。太宗时曾有开国与治国敦难之争,两者皆难。开国时群雄并起,压制群雄,非是雄主不能为。治国看似易,可是各位皇子皇孙长于深宫,自小锦衣玉食。象陛下做到这地步,已是很不易。然而久治之下,歌舞升平,一代往往不如一代。东汉所以亡故也,西汉有汉宣帝,汉宣帝幼年是何等生活?侥幸太子资质不错,经高祖、太宗与陛下三代治理,唐朝已开始繁荣昌盛。若是再经殿下治理,我朝将超越汉朝,才为千古第一朝,也不为过。其实臣很想,再活上几十年,看看那时候唐朝会是什么样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