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书包

繁体版 简体版
小书包 > 重生之政道风流 > 第二百一十二章 安排

第二百一十二章 安排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虽然大家谈论的都是体制中事,其实也是交流一下各自的体会感想和感受,由于没有那些虚假的东西,所以每人应该都会从别人身上感悟到一些东西,有所收获,这也是陆政东最主要的目的。

饭局终于散了,但是陆政东真正想谈的东西才刚刚开始。

“俊义,有没有跳出安新的想法?”

对于安俊义的去向问题,陆政东已经思考得很成熟了,所以他只是轻轻的抿了一口清香宜人的茶水,直接问道。

“我一直等待着领导的召唤。跟着领导实实在在的做点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这辈子也就没什么遗憾了。”

安俊义也没有任何考虑,直接回答道。

虽然现在在安新和罗浮黎关系也处得不错,和市里其他领导关系也还可以,在安新他工作这么多年,关系也还是建立起来了,在安新过得还算如意。

不过安俊义也很清楚,就贝湖的政治生态而言,他想要进一步发展,机会实在是太过于渺茫,想要发展,还是得跳出贝湖,这个问题他自己也曾经多次思考过,所以对于陆政东单刀直入的提出来还是有思想准备的。

钱财美色这样常人所喜欢的他却是兴趣不大,不过俗话说人死留名,雁过留声,人这一辈子总要做点什么,留下点什么。( 平南)

陆政东点点头,设身处地的、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做点实事其实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现在的干部说的是一回事,做的又是另外一回事,几乎都是眼睛朝上,盯着领导的一举一动,好一点的在这其中还兼顾着老百姓的利益。不肖的为了自己的所谓政绩完全是不顾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对于干部盯着上面的领导,陆政东还是能够理解,毕竟干部的帽子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领导,即使在考核上也逐渐完善。推出了单位满意度和公示制度。只是单位满意度也就是体制内部的一种考核机制,这种考核有其积极的一面。只是这样的考核机制其实弊端也是很明显的,真正敢于做事的人,敢于加强本单位管理的人道提拔的时候很可能就会过不了这一关,所以很多干部在单位都是想办法安抚住大多数人。这里面也就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只要安抚住本单位的人,甚至用一些办法摆平单位内部,就可以为所欲为,就在前不久,华新社内参选编、国内动态清样相继披露了这样的事情,某欠发达省一个经济并不算发达的、仅仅四十万人的县级市一个小小的工商局核定编制一百八十人,而实际在册人数高达近一千人。被称为全国“最大”的县级工商局,这些超编的人多数是系统干部职工的亲属子女。

在内参披露之后,引起了高层的重视和震动。

其实这还不算最夸张的,某县一收费站被戏称为“史上最臃肿收费站”。因为这个小小的二级公路收费站,竟然有职工一百一十三人,其中事业编制七十人,还向其他企业借用了四十多人。按照行业标准,这个收费站顶多六十个人就能完成现有工作任务量。

为何出现如此多的人员?

据当地官员解释,原来这个路段一共有三个收费站,后来撤掉了两个,但是这两个收费站的人员却都没减,都流动到仅存的一个收费站中,而向企业借用的个人后来由于有些企业改制,这些员工也就都留了下来。

这个原因与大部分政府机构臃肿的原因差不多:竞争上岗机制无法落实,即使岗位裁撤,人也无法裁撤;人浮于事,不少人占着编制不干事,政府机关只好到处借人干活,借过来的人又通过种种途径留下来。

有一个县十二三万人口,吃财政饭的多达进六千人,公务员队伍面临的最主要问题而是机构臃肿,平均每二十八个老百姓就要养活一个公务员,即供养比例的全国平均值为二十八:一。

也不是没有人强力推动这项改革。不断提出精简机构的措施,然而,机构臃肿是一个周期性顽症,反复治、不断改,始终未能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而且每一次精简之后是更大的膨胀,因为精简掉的多是没关系,真正干事的,这些人走了,运转就不畅了,所以还是得进人,不管是所谓的“借调”还是“临时工”,总得有人干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