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书包

繁体版 简体版
小书包 > 大秦帝国风云录 > 第340章 代北之地

第340章 代北之地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代北军急于脱离战场,他们在呼沱水一线鏖战数年,与秦军结下了生死仇怨,在这个令人窒息的地方每吸一口气,都会让他们闻到死亡的气息。

司马尚一声令下,代北军犹如脱缰野马,向西北方向一路狂奔。

东垣位于井陉和宜安之间,这里距离战场中心位置有一百多里,但它西有井陉要塞,北有呼沱水,东南方向则是秦军主力,代北军在此扎营,实际上还是处在秦军包围之中,只不过因为空间大了,可以让代北将士呼吸到新鲜空气,不至于在恐惧和血腥中窒息。

休息一夜后,代北军的中高级军官在司马尚的带领下,赶到中军大帐拜见公子宝鼎。

这些代北将率对公子宝鼎最初的认识来自于他在代北的惊天一刺,而对他产生好感则来自于代北大地震之后宝鼎对代北灾民的无私救助,其后宝鼎不惜代价拯救河北灾民更是让他们敬佩宝鼎的“仁义”,这一次宝鼎以自身为质拯救代北军于生死之刻,此种“高义”让这些将率们不得不发自内心地感激他。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代北人如果能顺利返回代北,必当为其效命以报答今日之恩。

代北将士最关心的就是自己的家园,所以宝鼎稍加安抚之后,马上把代北局势和中土大势做了一番详细解说。用什么才能打动代北人,赢得代北人的信任?很简单,守住代北,稳定代北,让代北人过上安宁的日子,这就足够了。

目前匈奴人占据云中,占据雁门郡大部,云中和雁门两地的代北人要么转移到代郡,要么南下避难于太原。秦军一边固守城池要隘,一边坚壁清野,以避敌锋芒,保存实力,等待援军。

代北原有三万北疆军,由蒙恬和司马断统率,现这三万人马退守于代郡。不久前北疆军统率羌廆(hui)率十二万大军从中山战场秘密撤出,如今已经进入雁门,在治水和句注要塞一带阻击匈奴人。

这一次匈奴人对代北志在必得,原因无他,匈奴人要统一大漠,目前阻碍匈奴人统一大漠的只有两个敌人,一个是河西的大月氏,一个是漠东的东胡人。大月氏与秦国结盟,在河西与代北之间对河南的匈奴人形成了夹击之势,所以匈奴人若想吞并大月氏,就必须占据代北,以改变这种被动局面。

匈奴人这次动用了整个左方诸王的军队,还有单于庭的主力大军,估计控弦之虏在二十万到三十万之间,其兵力远远超过了代北守军,所以目前羌廆虽然率十二万援军进入了代北战场,但其主力全部隐藏于句注要塞,一方面被动防御以诱敌深入,一方面耐心寻找歼敌机会。

现在的难题是,中山大战还没有结束,中山战场上的秦军主力还无法进入代北作战,缺少了这支军队,秦军在代北战场上无法形成兵力上的优势。

假如中山大战结束,秦军主力全部进入代北作战,又面临一个更大的问题,咸阳根本没有足够的财赋支撑代北大战。

代北战场太过遥远,粮草辎重运输困难,途中消耗极大,而秦军以步军为主,能否深入云中杀到阴山脚下,完全依赖于粮草辎重的持续供应。假如没有足够的粮草辎重,那么秦军主力就无法杀到阴山脚下,如此代北战场即使有足够的军队,也只能被动防御,据险而守。

赵国是中土强国,赵武灵王变法图强,“胡服骑射”,开辟云中之地,修建长城于阴山脚下,赵国自此成为中土霸主,但它为何强而不盛,最终惨败于西秦?

赵武灵王之所以名传千古,就是因为“胡服骑射”,赵武灵王以“胡服骑射”强大赵军武力,其针对的主要目标是谁?赵国最大的敌人又是谁?就是北虏,包括楼烦人、林胡人等等北虏诸种,后来更是出现了大漠霸主匈奴人。

仔细看看历史,不难发现当秦国一次次东征的时候,赵国不得不面临两线作战的窘境。代北不能放弃,但若想守住代北,就要耗费国力,就要两线作战。赵军因为“胡服骑射”抗击北虏而强大,但同时它又被北虏活活拖垮了。当然,我们不能把赵国的灭亡归结为它在代北年复一年的征战,但代北的战争的确给赵国造成了国力上的严重损耗,而这种损耗肯定是导致赵国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现在,同样的难题摆在了秦国面前。外有日益强大的匈奴人,他们已经越过了长城,时刻威胁着中土的安危;内有关东诸侯国,秦国的统一大战虽然进行的如火如荼,但距离统一之日还是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秦国不得不面临两线作战的困境。

当宝鼎在分析代北战局的时候,他对这段历史的认识也就更为全面,对赵国败亡的理解也就更为深刻,对帝国轰然倾覆的原因也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代北,这块连接大漠和中土,这块孕育了无数英雄豪杰,这块充满着无数传奇故事的土地,在帝国倾覆的过程中到底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代北将率们在宝鼎细致而详尽的解说下,对中土大势有了一个清晰的轮廓,对北方战局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对代北的战略地位及其局势有了深刻认识。同时,宝鼎的才智也让他们为之折服。

在此期间,他们知道在整个北方战局中,秦军的主战场是代北,首要对抗的敌人是匈奴人,而不是他们所认为的中山和赵燕联军,由此也就可以理解秦军为什么在中山大战尚未决出胜负之际,就调出十二万大军转战代北,也可以理解公子宝鼎为什么不惜代价甚至以自身为质招降代北军。

从秦军这一系列举动中可以看到,代北战局非常紧张,秦军宁愿放弃吞灭赵国的机会也要守住代北,仅此一点,就足以让代北将士愿意与秦军冰释前嫌,并肩作战,因为秦军要保护的是他们的家园,是他们世世代代祖祖辈辈生息繁衍之地。

咸阳的财赋不足以支撑两个战场的需要,所以秦军面临艰难选择,要么当机立断放弃一个战场,其实也就是代北战场,要么马上结束中山大战,集结所有主力北上作战。宝鼎选择了第二条路,但此策若要实现,关键在于代北军,只要能把代北军从中山战场上拉出来,秦军就能以摧枯拉朽之势结束中山大战,然后再与代北军一起转战代北,这样秦军在代北战场就取得了更多的优势。

现在宝鼎做到了,他在大帐内的这番长篇大论也让代北将率们心里的顾虑有所消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双方之间的矛盾,赢得了代北将率们有限度的信任。

“我理解你们的心情,你们都想日夜兼程赶回代北,但请你们也要理解我。”

宝鼎站在代北将率们面前,一边缓缓踱步,一边大声说道,“代北军现在是秦国的军队,但因为我和你们之间有约在先,代北军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将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将来你们既是代北的地方军,又是代北的镇戍边军,同时又是北疆常备军一部。这种特殊的存在,对咸阳来始终是个威胁,某种程度上,也增加了我和咸阳之间的矛盾。未来,如何在保持代北军独立性的同时又赢得咸阳的信任和支持,从而上下齐心,固守边疆,是我,也是你们,我和你们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司马尚和代北将率们神情严峻,心里更是波澜翻涌。

代北军为何有今天的覆灭之祸?说到底就是因为代北和邯郸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由来已久根深蒂固,谁也解决不了,而原因很简单,代北三郡的人口主要由楼烦、林胡等北虏诸种构成。当年他们是侵扰赵国的敌人,后来被征服,变成了赵国人,但这段历史不足百年,代北北虏诸种对赵国并没有什么归属感,在他们的心里,还是弱肉强食,强者为尊,所以他们对掌握强大武力的历任代北军政官长一般都很忠诚,而对邯郸的大王则不屑一顾、视而不见。

这一次公子宝鼎拯救代北军于生死边缘,但这仅仅是代北军摆脱死亡威胁的开始,未来他们的路非常艰险,在武力更为强大的秦人和匈奴人的“夹击”中,他们随时都有灭顶之灾。

生存是他们现在首要考虑的问题,而公子宝鼎正在试图为他们寻找一条合适的生存之路。

生存的核心问题就是肚子问题,就是要吃饱穿暖。代北北虏诸种为什么至今对赵国没有归属感,原因也很简单,赵国至今没有解决他们的“肚子问题”。诸侯国的国力毕竟有限,即便是拥有河北富裕之地的赵国,其国力可以征服代北北虏,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肚子问题”。“肚子问题”不解决,仅靠武力强行镇制,矛盾必然日积月累,必然有爆发的一天。

宝鼎由此说到了中土的统一。统一之后的中土不再有诸侯国,不再有争霸兼并,不再有年复一年的战争,如此国民可以休养生息,可以安居乐业,国力会飞速增长。国力增长了,就有余力“开发”代北,发展代北。代北北虏诸种可以从现在的以“畜牧”为生过渡到以“半畜牧半农耕”为生,由此来提高生活水平。像今日的雁门、代郡两地完全有条件大力发展“农耕”,以增加代北自身实力。

肚子问题解决了,基本矛盾解决了,其他矛盾也就容易解决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代北人当前最为急迫的任务就是守住代北,把匈奴人赶出长城,从而给大秦创造统一中土的良好条件。

假如代北人在这一次代北大战中奋勇作战,击败了匈奴人,夺回了长城,那么代北人必将赢得咸阳的信任。反之,假如代北人居心叵测,试图保存实力割据自立,甚至勾结匈奴人,为匈奴人占据代北暗中出力,其结果可想而知。

由此引出一个问题,秦人是否有实力击败匈奴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