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书包

繁体版 简体版
小书包 > 大秦帝国风云录 > 第436章 为何恐惧?

第436章 为何恐惧?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加建封国的事暂时不敢提了,北伐之议也暂时搁置,那么朝廷理所当然要休养生息,要恢复国力,只是国策应该怎么走,是集中财赋于中央,继续增赋加税,以加强王国之利,还是让利于民,轻赋薄徭,让中土之民安居乐业?

这两种不同的国策走向涉及到“集权”和“分封”之争,中央和地方之争,中央若想阻止“分封”就必须遏制地方势力的发展。

在这种尖锐矛盾下,虽然中土之民至今还背负着沉重的赋税和徭役负担,并没有享受到中土统一给他们带来的任何好处,尤其是山东、两淮和江东等地,此起彼伏的叛乱和国民不堪重负有直接关系,但中央以北部疆域面临匈奴人入侵重压,南北战争中开战在即,中央财政无力支撑为借口,坚持增赋加税的财政集中政策,确保中央可以长期有效地遏制地方势力,继而以此来阻止“分封”扩大化,把帝国迅速推向中央集权的轨道。

咸阳为国策走向问题,从五月下一直争执到七月初,持两种治国理念的贵族集团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始皇帝和李斯等坚持“集权”的贵族在廷议上自始至终处于被动,其根本原因就是在当前这种政局下,来自关东系的蒙氏等军功豪门和关东博士集团也站在了大秦本土贵族的立场上,也认为大秦应该休养生息,应该轻赋薄徭,利用目下国内外形势渐趋稳定的有利条件,全力以赴恢复国力。

随着时间的延续,地方封王、郡县官长和镇戍统率也逐渐加入到这场国策走向的争论中。无疑,地方官员当然要从地方利益出发,所以他们纷纷举起了“稳定”这杆“大旗”,以国民的困窘为借口,反对中央财政集中,反对中央对国民的横征暴敛,强烈要求中央让利于民,让国民休养生息,安居乐业,继而赢得稳定和发展的有利局面。

形势对始皇帝和李斯等法家大臣越来越不利,但他们信念坚定,即便面对汹涌澎湃的洪流,也是岿然不动。

然而,中央的任何决策,最终若想得到忠实执行,并实现决策者的最终目的,那就必须赢得整个统治阶层的支持,至少需要赢得统治阶层绝大部分人的支持,假如帝国绝大部分贵族都反对中央的决策,那么决策肯定得不到忠实执行,决策者的目的肯定实现不了,甚至出现与决策者的目的背道而驰的现象,那对中央权威的打击就非常严重了。

七月下,武烈王宝鼎再奏始皇帝,详细阐述休养生息的必要性。

始皇帝和李斯等法家大臣所忧虑的不过是贵族们利用休养生息之策壮大地方势力,继而与中央形成对抗,最终迫使中央失去对地方的控制,形成割据自立的事实,导致帝国与中央集权这一基础国策渐行渐远。

宝鼎以当前形势为基础,给始皇帝做了一番预测。

宝鼎过去曾有预测,在帝国统一后的十年内必然爆发南北战争,所以他给了始皇帝五年的准备时间,这样在后五年内,帝国大军可以随时投入到南北战争之中。如今时间过去了三年,但直道修筑没有完成,国内形势尚不稳定,大秦至今没有做好南北战争的准备。

进行南北战争的前提就是国内局势的稳定,中土的统一。相比起来,直道修筑不算什么大事,北疆常备军和预备役加起来有近六十万,只要把部分军队投入到直道建设,就可以大大缩短建设工期和财政支出。

国内局势若想长期稳定,其关键不是咸阳政局的稳定,而是国民的安居乐业。

若先取之,必先予之。帝国国民尤其是关东黔首必须切身感受到帝国带给他们的统一的好处,他们才会认同帝国,才会守护帝国,才会为保护他们的亲人和财富而誓死一战,反之,假如他们像过去一样挣扎在死亡线上,整日面对的都是死亡的威胁,他们对大秦的仇恨会如日俱增,他们会仇恨秦人,会仇恨帝国,这样当南北战争爆发的时候,即便中央通过横征暴敛积累了足够的财富,但国内的矛盾也必然轰然爆发。

想像一下,当帝国的军队正在长城以北,正在大漠上与匈奴人浴血奋战的时候,国内矛盾突然爆发,各地叛乱蜂拥而起,甚至地方势力也乘机割据,帝国拿什么去镇压叛乱?中央拿什么去阻止诸侯分封?

假如南北战争在未来四五年后爆发,那么留给帝国的准备时间的确不多了,而备战的最重要最关键的一项就是让帝国国民休养生息,以改善他们的生活,赢得他们的认同,这样当南北战争爆发,当匈奴人威胁到他们的生存,要把他们重新打回“地狱”的时候,帝国的国民会爆发出最强大的力量,他们会在保护中土和保护亲人的呼喊声中,与帝国齐心协力、同仇敌忾、联手抗虏。

帝国的未来不在于中央的治国策略,而在于帝国国民的安居乐业。

帝国赢得了南北战争,赢得了功勋,赢得了权威,赢得了国民和军队的支持,试问,那时候即便地方势力强大了,又能强过中央吗?中央有几十万忠诚的将士,而哪一个地方势力会在未来几年内形成足以抗衡中央的武力?中央有千千万万的国民的支持,而哪一个地方势力会在未来几年内赢得整个中土庶民的拥戴?

宝鼎质问,陛下为何恐惧?陛下为何失去勇气?陛下为何失去自信?陛下对自己、对中央、对大秦军队、对大秦国民都没有信心,那还拿什么去强大和发展帝国?

宝鼎一连串质问让始皇帝陷入沉思。

当天晚上,始皇帝在御书房召见了李斯、蒙嘉、赵亥、周青臣、司马空和蒙毅。

始皇帝把宝鼎的奏章递给几位大臣,请他们仔细阅读。

蒙氏叔侄在这场国策争论中虽然公开支持始皇帝财赋集中之策,但这是出于维护始皇帝的权威,维护关东集团利益的需要,实际上他们在于始皇帝的私下商讨中,还是隐约透露出妥协之意。

这倒不是因为畏惧大秦本土贵族,也不是因为冯氏的覆灭给了他们沉重一击,而是从蒙氏这个军功豪门的立场来说,他们希望自己在帝国的权力和财富的再分配中获取更多,而且他们对帝国未来的预测还是“分封”压倒“集权”,这从太子扶苏的政治立场中就可以看得出来。

太子扶苏的政治理念和始皇帝的政治理念有严重分歧,这在咸阳不是什么秘密,虽然始皇帝安排在太子扶苏身边的都是关东系的法家大臣,但太子扶苏在外征伐的时候正是其成长的关键时期,因此深受武烈王公子宝鼎的影响,而且其性格不够果敢,更没有杀伐决断的凌厉手段。可以想像,将来扶苏如果继承大统,必定是一个守成有余而进取不足的皇帝,这必然导致地方势力坐大,中央集权受阻,国策十有八九要偏离预定轨道。

太子扶苏的现在和未来也影响到了始皇帝的决策。始皇帝不可能只考虑现在,他考虑得是帝国的千秋大业,所以很多决策的实施,他都必须考虑到对帝国十几年后甚至几十年后的影响,因此始皇帝非常急切地要集权中央,试图在他有生之年实现中央集权的理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