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书包

繁体版 简体版
小书包 > 北洋 > 第一百五十八章 人才

第一百五十八章 人才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再往后拖上一拖可就到了庚子事变了,谭延闿前生的记忆中不记得在庚子赔款中中国到底赔给八国联军多少银子,但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大宗的一笔赔款,怎么也比历史上的中日甲午战争的赔款要多得多,没个三四亿两白银的赔款是下不来的——难道说让自己接手一个负债累累的国家,那背负如此巨额债务的中国谈何崛起?况且自己已经在京津地区有着大量的投资和重工业产业。八国联军一来。这些自己好不容易搞起来的坛坛罐罐岂不是被战争打个粉碎?!

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谭延闿的年龄相对于做一个国家元首而言实在是太年轻了,很难想象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要在一个二十出头的毛头小伙子的领导下进行建设,在这点上连谭延闿自己都无法说服自己——在他的潜意识中。一个国家元首怎么也要三四十岁?三十岁的国家元首好像都没听说过,历史上的肯尼迪据说是最年轻的美国总统,怎么也有四十岁了?

谭延闿摇了摇脑袋,将一些乱七八糟的想法都清除掉:“这些事情还远得很,还是先走一步看一步!”

宴会已经结束一段时间了,谭延闿也该差不多要离开彩云公馆了,不过傅彩云现在还有些麻烦——已经五六十岁的金登干花心不老还在缠着傅彩云交谈。看到金登干那一脸红光兴致勃勃的与傅彩云谈论,连谭延闿都觉得这次自己没有带沈静来确实是一件非常值得庆幸的事情——从沈静向他汇报傅彩云情况的神情中,谭延闿已经明显感觉到沈静对傅彩云似乎有种说不清楚的感觉,他并不八卦,也没有心思干涉自己下属的感情生活,如果沈静和傅彩云真的能够走到一起,那谭延闿一定会衷心的祝福他们,而且这对于自己的“状元夫人外交策略”也是有着极大的帮助。

不过这只是一个美好的祝愿而已,谭延闿相信无论是沈静还是傅彩云他们心中都很清楚,他们两个人要走到一起需要极大的勇气,这不是美好的祝愿或是白银所能够解决的了的。沈静攻于计算,颇有纵横家的气度和风范,而傅彩云则是命运多

人之间产生感情远比一般人要困难的多,就算有感情世俗言论的挑战。

李鸿章此时在俄国开始了他的正式外交之旅,不过谭延闿却不知道李鸿章已经在十几天前和俄国秘密签订了《中俄密约》,因为李鸿章出使各国所携带的密码本只有恭王奕訢和军机大臣翁同龢才有相应地解密本。所以谭延闿知道李鸿章在到达俄国后不断的给国内发电报,却不知道电报的内容。李鸿章是直接通过密码电文和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相互联系,李鸿章出使各国反馈回来的信息对外是绝对保密的,就算恭王奕訢非常看重谭延闿,但也不能透露给他具体内容。

不过谭延闿还是从恭王奕訢的只言片语中判断出来俄国正在和李鸿章交涉关于西伯利亚大铁路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无非就是大铁路是否经过中国东北境内,再有便是协助俄国修建铁路所需要的众多中国劳工。谭延闿意识到李鸿章和俄国签订秘密条约已经是势在必行,这不是自己所能够干预地。因为甲午一战中国是被日本人给打怕了。而俄国虽然将焦点放在了欧洲。但是远东中日战争给了它扩大其在远东势力地机会,两者对日本都是敌人,都有共同地利益,签订秘密条约已经公开的秘密,不过就内容而言却是没有人能够详细知道而已。

谭延闿也放弃了在外交上的努力,除了有关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所涉及到的外交问题之外,他基本上已经淡出了帝国外交界。只有通过傅彩云和其他相关渠道来得到中国和国际外交的情报,以此来判断自己的下一步走法。

谭延闿现在基本上重点已经放在了新建陆军的训练上,除了练兵他不知道还有什么方法来增强自己对朝政地影响力,同时也是因为应对德国等国对中国的沿海蠢蠢欲动的威胁,尤其是属于北洋防务范围内的北方海防。

当然在这期间谭延闿也做成了几笔生意——应法国的邀请,法国从他这里购买了数套无线电电报机,尽管在传输距离上还有些不尽如意,但法国已经打算购买现在的无线电电报机来建立跨越英吉利海峡的电报联系。这笔生意为谭延闿带来了两万英的收入;而在英国还没有对无线电电报技术开出最终地价码时。德国人率先出手了,使用克虏伯装甲制造技术和马克沁机枪地工程图样与若干火炮相关技术换取了无线电电报机在德国的专利使用权……。

在获得了德国的相关技术后,谭延闿立刻拨款给天津机器局和汉阳钢铁厂。由天津机器局生产马克沁机枪,由汉阳钢铁厂生产克虏伯装甲,而上海江南制造局则依据相关火炮技术来对现有生产地速射炮进行改进。与此同时在旅顺、威海卫、大沽炮台、胶州湾等北洋海防重地,开始在原有炮台的基础上,使用钢筋水泥来构建马克沁机枪的明暗碉堡,只要天津机器局这边一出货立刻运抵海防要塞的机枪阵地装备,并且天津机器局和上海江南制造局也加强了马克沁机枪子弹的生产。

即便有了克虏伯装甲,谭延闿对哈维热德钢还是垂涎不已,而西方海军界对于这两种装甲的看法就像当年的钢面铁甲与钢甲的争论一样众说纷纭。谭延闿在得到了两种钢材的样品之后,分别在天津机器局和上海江南制造局做了种种试验,当然哈维热德钢数量有限还不足以进行实弹射击试验,但是从数据上来看论防护力克虏伯装甲似乎要强一些,可惜重量上不占优势。

这世界上两全其美的事情毕竟是非常少,而现在谭延闿的重工业底子又这么薄,汉阳钢铁厂的技术人员外国人才居多,还远提不上什么创新,能够沿着别人的老路顺利走下去就已经非常不错了。不过掐算着德国人不大可能在今年对胶州湾就发起进攻,所以谭延闿还是抽调了几个北洋大学堂的优等生前往德国克虏伯公司专门学习火炮制造和金属冶炼,打算趁着这个时代科技封锁并不严密的机会从国外多学些东西回来。

应该说这个时代的科学技术传播是非常开通的,而陷于科技水平有限,各国之间的科学技术封锁也并不严密——在英国战舰建造行业中,受到英国国家控制的大型造船企业在技术上并不是在所有领域都是最为领先的,它的周边相关小船厂也拥有极强的技术实力,尤其是在鱼雷艇、鱼雷猎建和巡洋舰建造技术上还是非常强的。谭延闿不想等到技术封锁之风高涨的时候吃后悔药,在他看来现在就是多花些银子来学习一些新技术也是非常值得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