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书包

繁体版 简体版
小书包 > 随身空间之重生红色年代 > 301最

301最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军人出身上过战场的翟耀辉,在侦察反侦察和审问反审问上,可是经过专门训练的。

翟耀辉把该透露的透露了,能说的也都说了。至于现在还不能捅破的窗户纸,清河湾的婶子大娘们再泼辣,也没能从翟耀辉嘴里套出任何的蛛丝马迹来。

门帘后,大姑娘小媳妇们都很有原则,立马就把放在翟耀辉身上本来就不多的关注的目光,一点不剩的全都转换到其余仨人身上。

杨月看看小脸蛋越来越红,一点都没有了刚才刁蛮劲的芽儿,扭过头去偷着乐。小丫头这会知道不好意思了,小小年纪就敢背着大人偷偷谈恋爱的时候,咋不知道害怕呢!

正在念高三的胖丫和荷花,因为俩人都是家里的老小,晚熟的很。现在还是跟小时候一样,眼里看的更多的还是吃的。

这俩比芽儿还要大上两岁的姑娘,这会都眼巴巴的看着芽儿,要求道,“芽儿,等过完年,你给俺们补课吧!你以前给俺们寄回来的参考资料,俺们有好多地方都看不懂呢!不光俺们俩,村子里还有好几个呢!俺听柱子哥和二栓哥他们说过,你比学校老师都管用!”

自从恢复高考,跟十里八乡的村子相比,清河湾的大学生是一个接一个的往外蹦。

原本眼光浅,不舍得拿钱供孩子念书的家长们,看看已经毕业捧上铁饭碗的杜家兄弟几个,还有二栓和柱子他们,那叫一个眼热。

再看看被接到城里享清福的杜老头他们,有好榜样在眼前,朴实的乡亲们观念早改过来了。都是为了孩子好,即然多念书好使,家里就是穷的砸锅卖铁也得供孩子念书。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的,当年芽儿给杜皓宇他们补课的事儿,被乡亲们传的极富神秘色彩。清河湾的乡亲大智若愚着呢,都知道老杜家的芽儿是文曲星下凡。你不信?那你就去打听打听,人家可是满分的高考小状元。

淳朴的家长们骨子里也带着那么一点小狡猾,都知道胖丫和荷花这俩丫头跟芽儿关系最好,这是让她们俩来打头阵来了。

老杜家一大家子看芽儿多稀罕,心知肚明的家长可不敢直接跟杜老头商量这事。大过年的,让杜老头的小棉袄给几个学生补课,不被杜老头拿扫帚扫出来才怪。

不过呢,要是芽儿自个同意了,那就是两说了。说不定,杜老头还会主动提供好吃好喝的,顺便提供暖和和的地方。

被精明的家长带到沟里的荷花和胖丫,两个十□岁的大姑娘,一边一人,抱着芽儿的胳膊跟小时候一样耍赖,“芽儿,行不行啊?”

荷花和胖丫俩人分量都不轻,芽儿被坠的打晃,赶紧答应,“行!当然行!年后就补!”

芽儿的一声行,喜得俩姑娘把芽儿好一阵揉搓。f省是个山省,教育水平本来就比较落后。而在f省里,青山县又属于扯后腿的那种。学习成绩在学校只处于中上的胖丫和荷花,现在有了芽儿的保证,似乎,录取通知书都到手边了。

正跟芽儿玩的好好的奶娃子们立马不乐意了,坏人,敢抢他们的芽儿姐姐。

一群穿着厚棉衣愈发显得圆滚滚的奶娃子们,用全是肉窝窝的小胖手推啊搡啊,想把霸占了他们芽儿姐姐的俩人推开。

荷花和胖丫俩大姑娘都是孩子性子,利用自身的体重优势,跟一群奶娃子闹的不亦乐乎。

芽儿遭了秧,被两帮人马挤的左摇右摆。

直到,浓浓的饭香味钻过密实的屋门,透过门帘子,传到屋子里。鼻子尖的胖丫抽抽鼻子,捂着肚子开始喊饿。

可不是,杜爹把人接回来的时候,就已经半晌午了。刚才,这老老少少的又听外面的新鲜事听得入迷,都忘了时间了。

现在,早就过了开饭的点了。要知道,冬天是乡亲们猫冬的季节,饭点比平时要早。

胖丫闻到饭香味了,其他人也都闻到了。整个清河的人,差不多都聚在杜家宽敞的院子里。这会,闻到饭香味,虽然还没听够,也都纷纷告辞。

杜爷爷见状,赶紧朝告辞的乡亲喊一声,“乡亲们,今天家里准备不足,我就不留大家了。家里忙活完的乡亲,明天都别忘了早点来这边帮忙。三天流水宴,到时候都敞开肚皮吃。”

不少人立马乐呵呵的回道,“成!杜大爷,只要好酒好肉管够,让咱们啥时候帮忙都成!”虽说这几年老百姓的日子比以前好过不少,可是真能敞开肚皮大鱼大肉的吃的机会并不多。

“放心,好酒好肉绝对管够!”人逢喜事精神爽,杜爷爷可是第一次掏腰包掏的这么痛快,鸡鸭鱼肉准备的相当充分。

不过,想到鱼,杜爷爷赶紧朝一帮壮小伙吆喝两句,“二柱子,栓子,你们回家赶紧吃饭。下午都帮大壮和文昊他们去塘子里起鱼去!鱼还是现捞的新鲜!”

“好嘞!杜爷爷您不用操心!反正那些鱼也都是要进俺们的肚皮,绝对捞够!”清河湾这群棒实的大小伙子最爱干这事。

山脚下的几口塘子,是清河湾的集体财产。这两年,每到了年底,塘子里起出来的那些鱼,除了村子里留一小部分,剩下的全都拉到县里的菜市场去卖。

小商小贩早就不是投机倒把了,于是,乡亲们最朴实想法就变成,鱼肉是好吃,可兜里揣着钞票老百姓心里才踏实。刚进腊月的时候,村子里就起了一回塘子。剩下的,都被杜爷爷包圆,继续在塘子里养着。

乡亲们来的快,走的也不慢。今天老杜家一大家子好不容才团圆,咱们可不能那么没眼色。三三两两回家的村民,嘴里嘀咕着刚听到的新鲜事,心里琢磨着,刚才来的急,没捎点啥东西,等吃完午饭,再送点过来,好歹也是咱的一份心意。

当然,村民也不是都走光了。最起码,村子里最德高望重的几位老爷子老太太,和村长一家被杜爷爷留住了。要不是一家子都高兴的脑子转不大动,说不定流水席都已经提前开上了。

不过,即使这样,准备午饭的杜妈她们也累的够呛。光杜家就有几十口子人,再加上村子里的这些长辈,最后,满满三大桌才将将坐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