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天战斗过去,在曹军的竭力死守之下,孙坚军仍未能破城。
然而这一日里,曹仁所守之东门所遭受的攻势格外之轻,而另外三门所承受的压力则大了许多。
曹仁最终还是没有发兵至其他三门增援,以至于东门损失寥寥,伤亡者尚不足二百人,而另外三门则各折损了千人左右的兵力。
眼下的情势很不妙,城内可战之兵大约还有一万五千左右,而孙坚大军至少还剩五万之众。
这样下去,究竟还能坚持多少时候?
在孙坚大军刚攻破宛城的时候,求援信就早早地送往了官渡战场,然而至今还未得到什么回复。
许昌至官渡之间的距离并不算遥远,快马加鞭的话两三日便也能赶至了,如今迟迟没有音讯传来,恐怕是曹操那边也对眼下之局势感到万分棘手,难以决断。
“子孝,我闻今日敌军攻东门之势甚轻,汝何不遣兵来援助我等?”议事厅中,于禁问曹仁道。
“恐有诈耳。”曹仁简单明瞭地作出回答。
于禁沉默不语,这的确是需要慎重判断,万一真是敌军的计策,为的就是引走东门的守军,那么贸然分调兵力,所引发的后果会很严重。
“文和先生,你怎么看?”见曹仁、于禁二人犹豫不语,一旁的李典向谋士贾诩问道。
“必是敌军之诈。”贾诩双目微阖,此时闻得李典问话,连眼皮都不抬,断然说道。
“先生何以知之?”曹仁见贾诩说的肯定,只道其心中必然有数,早已洞悉其中缘由。
“想当然耳。”贾诩缓缓吐出了这四个字。
众人一头黑线……想当然耳?这个理由也太随便了。
面对众人发窘的神情,贾诩理都不理,这本来就是自己“想当然”推算出的结论,若真要详细问理由,天下哪有那么多理由给你一一解释?
“文若先生,您怎么看?”贾诩“想当然”三个字一出,众人又感到不确定了,于是李典又向荀彧问道。
荀彧是曹操帐下头号谋士,资历最深,身份也最为贵重,因此李典在向荀彧提问的时候,语气也恭敬了不少。
荀彧捻着自己的胡须,显然也在沉思着。
究竟是围三缺一,还是诱敌之计,老谋深算如荀彧者,此时也陷入了两难。
毕竟天下最难测者便是人心,孙坚独霸一方,帐下能人想必也不少。曹操这些年所关注的一直是中原和北方,因此荀彧对身处江东的孙坚势力所知并不深,对其帐下谋臣的性格也都不甚了解,其如此行为最终目的究竟为何,荀彧一时之间也无法确定。
其实平心而论,荀彧认为这确实是敌军的诡计,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有些不想承认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