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日方以外交拖延来掩护其后续决策地情况,帝国政府决定采取有力的措施进行还击。经过大本营地认可和皇帝亲自审定,《帝国日报》通过加印《号外》的形式,适当披露了在山东战场所进行的战事,报道中透露歼敌逾5000余人,俘敌c人、击毙敌指挥官地消息,虽然这一“官方报道”已经对真实的战果进行了大大的缩水处理,但消息甫一传出,舆论与坊间一片哗然。
各地民众首先是不信,待得第二天《帝国日报》配发了部队记者拍摄的有关作战、敌军尸体、敌俘虏群、净法寺五郎少将尸体及指挥刀的照片后,却掀起了自甲午以来最大的民族主义浪潮。白天,以各地师生为主力的民众自发上街游行,抗议日军侵略行径,欢庆国防军取得了盛大胜利――2000年的学生突然一朝翻身..这其中酿就了比“西夷”更大的仇恨。
如今,郁积的愤懑终于得以宣泄出来。
最好的经济风向标,在得到山东战事的进一步消息后所沸腾了,原本已经逐渐稳定的日元汇率又开始大幅度下降,华元汇率一升再升,甚至在帝国银行不再干涉外汇交易后仍然不能阻止这一行为的继续,华元的汇率指数不但对日元,就连对美元、马克、英镑等主要外汇的比价有了上升,以华元为价格指数的各种国债、股票均处以历史最高景气状态。日本大藏省派驻上海的代表脸色刷白,看了收盘时的价格差点昏厥过去,仅仅一天的功夫,汇率的变动就让日本承受了大约3000万日元的损失。
第二天,各大列强的报纸证实了《帝国日报》报道的可靠性与权威性,随即他们纷纷转载了这些新闻,并加以第三方的观察与渲染,虽然战区依然还是处以被封锁的状态,但冠有“消息灵通人士”、“观察家”名头的新闻却大量见诸报端。例如《远东评论》就如此写道:“远东爆发的这场冲突其实是双方一直以来的历史恩怨的继续,在长达成百上千年的战争中,中国总是此类冲突的胜利者……只有在20前才不光彩的输掉了一次并引起了轩然大波,并进而造就了后来一系列的内部动荡……无论如何,针对日本的强硬举动总是能够博得民众的欢呼――20年来,抵制日货的举动几乎等同于抵制其他国家次数的总和,中国以前那位著名的大臣暗指李鸿章,由于他的赫赫功勋,不仅在民间有强大的号召力,也深为政府高层与各国外交师团所尊重,但由于他主张对日让步乃至于妥协,仅仅数年的功夫,他通过几十年积累的名声便损耗殆尽――不理解中国人在对日关系问题的立场与态度,我们是无法完全认清这场冲突的意义的……”
“鉴于日本军队在不久前取得的、令人眼花缭乱的胜利指日俄战争,我们不必对其军事实力和军队的战斗力表示怀疑,而中国一直以来都是军事冲突的失败者,而且在这场冲突中一直以‘安全’为由断然拒绝欧洲记者的采访,似乎存在种种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一切难道是在暗示中国政府在撒谎?不,本报经过多种渠道的了解再加上军事专家的判读,他们一致认为,中国舆论刊登出来的照片基本是属实的,除了净法寺五郎少将尸体及其指挥刀那张――专家经过判读,特别是经过一位与该将军有过一面之缘人士的辨认,确认属实无疑,只是从现场看来,这位将军是死于自杀而非中国人宣传的那样是被国防军击毙的……因此,中国拒绝记者采访的唯一解释便是――为了获得如此重大的胜利,中国人也承受了不小的压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虽然中国方面一直含糊其辞地宣称‘我军损失甚微’,但此间的观察家一致认为这不可能。于是,本报试图让他们做出一个相对合理的估计,从9000~20000之间不等,大多数人士赞同华军损失至少c上,即约1个满员师的水平的推断。”
日本政府虽然可以封锁消息,严禁本国的新闻界刊登此类消息,但对于列强的报纸却毫无办法,好在日本民间懂英文之人甚少,列强报纸的发行量也不似中国这么大在华欧洲人远远多于日本,而且有一部分华人习惯于看这类报纸,日本政府绞尽脑汁、想尽办法,将各种各样的报纸都予以大量购买,尽可能降低消息的传播范围。不过,虽然日本政府有各种遮掩的办法,但混迹证券界、金融界的都是消息敏感人士,在听闻日本受挫、日元暴跌的消息后,理性地选择了沽空日元与以日元为基准货币的有价证券,次日,日元汇率下挫到与上海市场几乎一致的水平,各种股票、债券等大幅走低,日本政府发行的国债甚至于跌落到只有7的水平,市场一片狼藉……
的消息后,理性地选择了沽空日元与以日元为基准货币的有价证券,次日,日元汇率下挫到与上海市场几乎一致的水平,各种股票、债券等大幅走低,日本政府发行的国债甚至于跌落到只有7成的水平,市场一片狼籍.第三次机遇 第四卷 第三十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