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书包

繁体版 简体版
小书包 > 抗战惊雷 > 第二百三十五章 烈士陵园,错误思想

第二百三十五章 烈士陵园,错误思想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抗战初期,由于民族意识浓厚,和对敌人的极端憎恨,数百万人敌忾同仇之心完全是一致的。

不管是国×军,还是GC×D领导的武装,或是自发的抗日队伍,甚至是敢打鬼子的草莽、土匪,在杨天风眼中,都是一样的,都显示着中国人的血性和刚强。

所以,烈士陵园内第一次安放的忠骨,便包含了多支部队牺牲的烈士。甚至有新四军在协助三纵作战时,牺牲的部分官兵。而这,也是出于杨天风的安排和授意。

为国牺牲,为抵御外侮而捐躯,不管是出于什么党派领导,都应该享受应得的待遇和尊重。而且,这与政权更迭没有关系,因为国家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

显然,蒋先生在这点上做的是很不够(不以政府名义承认八路军、新四军牺牲官兵的烈士身份,并给予烈士待遇)。而后世的执政府,同样因为意识形态的关系,走了很多弯路,才慢慢意识到这一点。

而杨天风便是希望以实际行动来影响和引导,国家、民族、政府,难道概念和区分就那么难吗?

还有最让杨天风深恶痛绝的是那种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世代友好的陈词滥调。他的观点就是:中日之间过去没有过友好,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违背事实提出中日友好的虚幻概念,只能是误国误民。

国共两党都曾多次公开发表过类似声明,说什么“中日战争,不但大大损害了中国人民的利益,也大大损害了日本人民的利益。所以,两国人民都是受害者。日本人民应该团结起来,推翻帝国主义法西斯政府。”

这话简直是幼稚已极,如果这场战争只是损害了中国人民的利益,而没有损害日本人民的利益,甚至还使得日本人民获得了极大好处的话,那么日本人民就不用推翻军国主义法西斯政府,还要积极投身于侵略战争中来了。

如果日本政府把从中国掠夺的财富公平地分到了日本人民的话,那么日本人民拥护这场战争就是应该的了。这样的言论岂不是在变相鼓励日本人进行侵略嘛!

至于少数的所谓“反战人士”,那才几个人?“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哪个国家都会出胆小鬼、反政府者,关键是要看清楚哪部分是主流。

至于国共两党所说的要“以德报怨”,杨天风更是嗤之以鼻!他们的做法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无论是国民党还是GC×D,他们都把日本人的生命看得比中国人的生命更宝贵。

如果中日战争,日本只损失军队,而中国除了损失军队还损失大量平民的话,战争的平衡必然偏向日本一方。即使日本投降了,他们的重建工作也将比中国更迅速,因为他们的损失比中国小得多。

为了扳回这个平衡,中国人必须尽全力杀死一切能见到的日本人。年老的日本人过去侵略过中国,年幼的日本人将来长大了会侵略中国,日本女人会给日本孕育下一代侵略分子,因此他们都是中国的敌人。

“你这弄的有点偏激吧?”赵雨柔停下笔,对正埋头焊接电子零件的杨天风问道:“在唐朝,日本可是还派遣唐使来着,还称臣于中国呢!”

经历了这场大病,妹妹也知道了事情的原委,赵雨柔也就不必再遮遮掩掩,虽然嘴上没说,可也算是默认了两人的关系。名义上的夫妻,实际上的恋人,关系自然也就亲密了许多。

“这就是日本人的本性。”杨天风头也不抬,对临时的女秘书、名义上的三夫人说道:“中国强盛时,日本人是中国人的门生,中国人奉日本人为上宾;中国衰弱时,中国人却沦为日本人的刀下鬼。而且日本对中国的狼子野心早在盛唐时即已显露无疑,白江口之战不就是和小日本打的?”

日本在唐代对中国的尊重不过是他们崇拜强权的特性的表现。当时的日本尚处于近乎蒙昧的时代,无论在文化技术和国力上都远远落后于大唐。于是日本多次派遣唐使到中国,学习制造工艺、建筑美术、典章制度等等,并仿照中文草书偏旁等而造成日文,使日本开始走出原始时代,完成所谓大化革新。

二战后,日本同样对美国千依百顺,连天皇也每天早晨起来就去给麦克阿瑟鞠躬行礼,获得美国的信任,以从中国和亚洲掠得的财富购买设备和获取先进的技术,如汽车、电器、半导体等。一旦感到羽翼丰满,就开始看不起美国人,把美国的工程技术和管理水平说得一无是处,《日本敢于说不》就是一个例子。

由此可见,说中日人民有过友好的历史完全是完全违背事实的,持这种说法的中国人的唯一根据,便是唐代日本留学生与一些中国学者的密切交往。然而,这种交往是由中国向日本单方向的文化和技术输出,日本留学生对其中国导师的尊重根本不能作为日本对中国友好的证明,只能证明中国人对日本的无私的善意。

到了唐朝以后的所有年代,包括宋、明、清、民国,日本人对中国不但没有尊重,反而一有机会就疯狂地侵略破坏、烧杀抢掠。日本对中国怀有的根深蒂固的恶意。

日本人以恶意对待中国人,不是因为我们做了任何对不起日本的事,而正是因为我们教了日本人太多的东西。日本没有创造自己的文明,他们引进了中国文明作为其文化的根本。(未完待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