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彻偏着头想了一会儿,算起来,他过不了多久便要入赵为质了,还是在此之前将公孙操解决掉比较好。
按理说,没有一个公子王孙会期盼着入他国为质,唯有刘彻是个例外。
他前生作为一名帝王的辉煌已极,所遗憾者,一是未逢对手,二是不能与嬴政堂堂正正竭尽全力一战。如今,自然更愿随心所欲,以武道立于天下,否则岂不白活一遭?
燕国如今式微,诸豪杰如今多聚集于秦、赵、魏等国,想要找人挑战以提高武艺,去赵国自然是一个较好的选择,至于第二点,嬴政如今正跟着他的质子爹在赵国,也许他还能够见证这位传奇高手的成长历程。
不过,在心愿得偿之前,还是要将诸多隐患解决掉比较好。
刘彻以食指轻扣桌案。
他在燕国必须培养出足够的势力,使得他日后不至于归国无门,真的当了囚徒。他也需尽快让燕国变得强大起来——起码不至于像现在这样与人十战九输。若是燕国国力一直这么孱弱,他在国外也会毫无地位。
想要任性,也得有任性的资本,这一点,刘彻向来很明白,他从不会轻易把自己的命运交托到他人的手上。
秦国法家大才商鞅当年做了种种措施才使秦国走上富强之路。
除了各项奖惩制度的完善以及秦法的确立之外,在政治制度上最为重要的一点莫过于他从老氏族的手中夺来了土地。
不过那种雷厉风行血雨腥风的措施未必适合燕国,起码一定不会适合燕孝王。若要等到他长大了再来主持变法,恐怕黄花菜都凉了。
刘彻想了想,还是走推恩令吧,先削弱老氏族的势力,虽然见效稍慢些,但受到的阻力定会小上很多。
至于律法,也不需要定得像秦国那么严苛,但该有的一定不能少。
忙完了政治,新军也必须操练,像现在这样越战越败,越败越战是不行的。
……
心中有了章程,笔下自是毫不含糊。
参考着其余几国变法情况与大汉制度,刘彻召集手下经他观察较为可信的名士,将他所考虑的变法内容一一整理下来,经过一天一夜的奋战,形成了厚厚的《谏王书》。
刘彻打了个呵欠,只有在这个时候,他才会意识到,自己是真的成了一个小孩子。要知道,以往他有武功在身,即便整晚批改奏折也不会感到困倦。
当刘彻把《谏王书》递到燕孝王手中时,燕孝王看着他的神情活似见了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