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书包

繁体版 简体版
小书包 > 三国之铁马山河 > 第三百八十六章

第三百八十六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洛阳城外不远的一个位置,许多联军的将领都站在一座高约一丈多,由石块跟原木搭建出来的高台上面,俯瞰着战况。其实他们身后不远就是城墙,站在上面视野绝对要比站在这上面墙的多,会耗费功夫弄一个这种东西出来,纯粹是为了方便一些。

毕竟真要是有什么命令传达,还需要穿领兵先从城墙上下去,再从城中跑出去才行,到不如就这么搭一个高台出来,一是视野还算可以,再一个就是可以方便指挥。

只是这个时候,望着远处的战况杨彪的脸色却是有点难看。

战场上刀剑无眼,就算明知道危险并不是很大,如杨彪跟其他的一些大臣们也不可能会允许刘协亲自跑到战场上去,但是这场战争又是为了汉室的兴旺而打的,天子要是不做一些表示,岂不是让正在血战的臣子们寒心?

于是理所当然的,作为现阶段天子最信任的人,杨彪代表天子来到了战场上,一个是表明了天子的态度,再一个也是了解战场上的情况。

在到战场上之前,已经有不知道多少人曾经跟他说过,西凉叛军不过是些乌合之众而已,很轻易就能解决干净。这也让杨彪产生了一种想法,西凉叛军能在长安城如此的肆意妄为,纯粹是因为他们手里没有足够的兵马,只要有足够的兵马在,想要解决他们是很轻易的。

这也导致杨彪在曹操及严绍赶到之后,觉得再不必惧怕西凉叛军,连带着降低了行动的速度。

可是现在...

杨彪确实是有那么一点老眼昏花了,可还不至于看不出来如今的劣势...

本以为关东兵马到了以后,天子也就安全了,甚至还可以给李傕跟郭汜这些叛逆一些惩罚,可是现在看来局势却很是不妙啊...

”主公且看...“就在杨彪正忧心忡忡的时候,距离点讲台并不是很远的位置上,带着面具的李儒却是在指点着场中的战况。

这次迎战,联军布下的并不是简单的一字长蛇阵,而是相对比较复杂的雁行阵。

兵阵有着非常长的历史,中国古代作战是非常讲究阵法即作战队形。布阵得法就能充分发挥军队的战斗力,通过合理排兵布阵发挥最佳效能,克敌制胜。

简单地说,“阵形”是古代军队的野战队形,它是人类战争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盛行于冷兵器时代,消亡于热兵器时代。氏族社会,人类的战争表现为部落冲突,当时还没有军队,也没有什么指挥,战斗大多是一拥而上,如同群殴,自然也就无所谓“阵形”。随着历史的发展,奴隶制国家出现,奴隶主为了巩固统治和掠取奴隶(战争俘虏是奴隶的主要来源),开始编制有组织的军队,并且采用一定的队形,这就是原始的“阵”。“阵”是在军队产生的过程中,因为组织军队和指挥战斗的需要而出现的,融合了古代军制学和战术学的成果。东方的战阵起源于中国。中国最早的阵法,据说始于黄帝,黄帝为战胜蚩尤,从神(九天玄女)那里学到阵法(天一遁甲),但这只是传说,有据可考的是在商朝后期。公元前12世纪,商王武乙到武丁编制了左、中、右“三师”,从“三师”的命名来看,已经采用固定的阵形。公元前1066年,武王伐纣,“周师三百五十乘,陈于牧野”,“陈”通“阵”。

早期的阵形比较简单,按照“三师”的编制,呈一字或者方形排列,阵战法在西周和春秋的时代极为盛行,当时常见这样一种情况:两军约在某地会战,列阵整齐,相互攻伐......

中国的阵法是在春秋和战国发展成熟的,这一成果的代表有《六韬》、《吴子》和《孙膑兵法》。《六韬》又称《太公兵法》,相传为西周姜尚所著,据考为后人伪托,成书在先秦或者汉初,至今尚无定论;《吴子》是战国名将吴起的兵法,略为可信。以上两部兵法主要介绍了车阵。战国以后,步骑取代战车成为军队的主要编成,阵法又有了变化和发展,1972年出土了《孙膑兵法》,里面讲述了十种阵形(方阵、圆阵、锥行之阵等),及其使用的方法。同时代的《尉缭子》本来也有“阵形篇”,现在已经失传。秦汉以后,中国历朝的军事家对阵法的发展还有:三国魏武帝曹操著《孟德新书》(已失传,仅余若干引用),有专章讲述行军布阵之法;(蜀)汉丞相诸葛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武侯八阵”流传后世,影响极广。《唐太宗与李卫公问对》深研阵法。南宋岳飞留有兵法残篇讲授阵法。明代戚继光撰《纪效新书》、《练兵实纪》,详解阵法,戚继光还自创的“鸳鸯阵”和“三才阵”,在抗倭战争中显现威力。中国的各朝军队均演练阵法,以使兵马作战时可以更加纯属。

问题也恰恰是在这里,操练兵马,操练的并不仅仅是作战技能而已,还有阵型的演练等等,通常训练的越好,阵型的转换等也就更加的顺畅。

假如疏于操练,那么最多也就能摆出个方阵或圆阵。

比如对面的西凉军,就是大部分摆出了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方阵,只有少数精锐兵马摆出了冲锋阵型。

相较之下,联军的兵马要更加训练有素一些。尤其是在兵阵的排列等方面,尤其如此。

当然,万事也不都是如此,联军是一个成份很杂的组织。其中既有精锐的青州军跟兖州军,也有西凉军跟白波贼等杂牌。

“联军之中,我军与西凉军最为精锐,无论是排兵布阵亦或者是阵型的转换等方面都十分纯熟。西凉军中杨奉与徐荣所部次之,其中徐荣部最为精锐,而后则是白波贼与匈奴人。前者人数众多,可惜成份最杂,后者虽说没什么组织却作战悍勇。”

李儒为严绍点评着联军的情况,虽说是雁行阵,但是也分情况。

如白波贼这样的,就只能分到次要地点,基本上就是当成消耗品来用。像匈奴人这样的,一般就是单独使用。匈奴人是马上的民族,根本不懂得什么叫做兵阵,更不可能知道什么叫雁行阵,就是勉强让他们掺和进来,也只能添乱,倒不如单独作为一军来使用。

剩下的西凉军还好一些,但也是放在次要的位置上。核心位置放的是曹操的兵马,至于严绍的青州军则是被放在了单独的位置,毕竟严绍的青州军乃是骑军,不太好配合。

而且骑兵列阵时,也不可能像步军一样严整。就算骑军本身的素质不会差了步军,甚至可能更好一点,可是战马呢?你总不能拿要求人类的标准去要求战马吧?

人还可以按照你的命令,选择究竟该先迈哪一步,可是战马呢?总不能也跟着如此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